【安平的產業 ‧ 一 ‧ 桐油灰】

IMG_0694a

受訪人 莊青木(民國40年生)

 

家中經營建材行,如今已經到第四代(約150年),在混凝土普及之前蚵灰擔任現代混凝土的角色,在民國55年時莊青木先生的父親為了增加收入,開始生產桐油灰來販售,主要大宗為高雄以及屏東的造船廠,桐油灰因為耐酸鹼和防水的性質可以防止海水侵蝕,成為木造漁船使用的填縫劑,當時造大厝(棺材)也會用來作填縫劑。

然而60年代適逢台灣漁船型態轉型,短短幾年內絕大部分漁船建造材質從木造轉變成玻璃纖維,加上化學填縫劑普及,桐油灰的需求量銳減,另一方面因為混凝土也逐漸普及,生產成本高的蚵灰也被混凝土所取代,於是在民國65年時蚵灰窯停止生產,桐油灰也因此漸漸的消失。

蚵灰窯所在位置為安北路與平生路交叉口,當時北面(現民權路)放眼望去是鹽水溪以及魚塭,燒蚵灰時一開始點火會產生大量黑煙,因此多在吹南風時進行燒製讓黑煙帶向北面空曠處,經過一個禮拜的燒製完成後,民眾會拿鴨蛋用草紙包裹丟入剛燒製完成的蚵灰裡,澆水後蚵灰會持續發熱,利用該熱度把鴨蛋煮熟,傳說使用此法溫熟的鴨蛋服用可以治療哮喘,蚵灰除了當作混凝土來使用以外,還有人使用蚵灰來製作冬瓜茶或是混合藥草來作為燙傷藥膏。

桐油灰是由桐油加上蚵灰混合製成,一開始先將蚵灰和桐油倒入一個六角型鐵桶內,鐵桶內會放置鐵棒,初轉動鐵桶時鐵棒會不斷敲擊到鐵桶發出聲響,直到桐油和蚵灰均勻混合成黏土狀將鐵棒包覆住不再發出敲擊鐵桶的聲響後取出,接著放入搗臼搗成Q度更高的團狀物,最後進攪拌機再加入桐油攪拌擠出牙膏狀的桐油灰便完成製程。

 

IMG_0693 IMG_0692

受訪人:莊青木(民國40年生)

家中經營建材行,如今已經到第四代(約150年),在混凝土普及之前蚵灰擔任現代混凝土的角色,在民國55年時莊青木先生的父親為了增加收入,開始生產桐油灰來販售。

 

採訪者:南吼小組 – 猴子

安平角頭巷談 #006 【囝仔宮】

10

 

採訪時間  2013年8月

口述  阿祥

受訪者  林老師  周老師  歐大哥  蔡先生

【安平的孔子】囝仔宮社曾有一位清末時期渡海來臺的讀書人,歷史記載真有其人,人稱三叔公。三叔公來臺後在安平開設私塾教授漢學,甲午戰敗後日本人治台,三叔公認為身為中國人不可忘本,仍然偷偷開設學堂,表面上教授春秋左傳,私底下灌輸民族教育,因為怕被日本警察發現,常常換地方上課,其實日本人早就注意到三叔公的作為,但只是暗中觀察,並沒有去找麻煩;一直到日本戰敗離開台灣,三叔公的學堂仍然繼續教授漢學,後人尊他為安平的孔子。

【安平的言論廣場】英國倫敦海德公園有一塊言論廣場,想評論時事、政治或有想法要說的人,拿個肥皂箱站在上面就可以盡情抒發,不會被禁止;在安平也曾經有這麼一個地方,就在囝仔宮社的城隍廟廟埕。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曾給臺灣人兩年時間選擇,要做中國人就自行變賣家產回大陸,留下來的,就接受日本的統治;當時各地渡海回大陸的地方人士,就屬台南最多,共四五千人。然而對於「願意」留下來接受皇民化統治的人,日本政府某方面也開放言論自由,類似日本開設公會堂,當時囝仔宮社的城隍廟廟埕就扮演著言論廣場的角色,只要有想發表的意見,隨時都可以公開講,甚至日本人會派警察保護講者,任其暢所欲言;除了地方建設之外,台灣人思想上的西化,可說最早也是日本人帶到這個島上的。

【囝仔宮小故事】囝仔宮社的公廟名為妙壽宮,一說因先人在妙壽宮廟埕前的渡頭上岸時,看見一群小孩在埕上玩耍,覺得十分可愛有趣,故稱為「囝(音甘,泉州腔)仔宮」,久而久之安平人皆稱妙壽宮為囝仔宮,稱妙壽宮所在的角頭為囝仔宮社。妙壽宮原來的主神為朱府千歲,後來朱府千歲延請保生大帝入主,「妙壽」二字一說是因保生大帝的名號「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而來,另一說起於一對捕魚為生的兄弟阿妙、阿壽,在海邊撿到漂來的王船,請入草寮祀奉,是為妙壽宮前身。妙壽宮現為三級古蹟,廟中有一對古樸雅緻的蝙蝠石柱,迥異於一般廟宇常見的龍柱;廟前還有一對樸拙的小石獅,號稱全台最迷你的鎮殿石獅,傳聞是一個久試不中的窮舉人,終於考上進士之後還願贈送給廟的,至於為何考中進士卻送這麼小一對石獅,有人解釋是因為古時考中進士不見得人人都可以做大官,所以雖然考中了卻依然貧窮的這位進士只好盡己所能,買了對小獅子捐給廟方。

【囝仔的囝仔宮】安平六角頭的信仰中心是公廟,活動中心是廟埕,角頭廟扮演了區域中心的角色,無論在身心靈方面皆然。從前沒有古堡街,妙壽宮西側是祀奉王船的王船館,妙壽宮與王船館南側的整片廟埕是現在的兩三倍大,廟埕西北緣有數家賣冷熱小吃點心的攤販,西緣有座高起的花臺,上面種了大榕樹,榕樹閩南語稱「青(音情)仔」,所以囝仔宮社人都叫那座花臺為青臺仔,全囝仔宮社的小孩子都在那裏爬上爬下玩耍,青臺仔北邊還有戲院和戲臺,全都是小孩的遊樂場;廟埕南方臨運河側有造船廠,船隻在岸上做好時,會沿著軌道滑進南邊的運河,新船落水除了放鞭炮,還會灑些花紙糖果,從前囝仔宮社的小孩都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撿糖果,絕不會錯過;年底酬神做醮時,除了原有的戲臺,還常常搭戲臺兩邊拼臺,小孩總喜歡偷跑到後台邊看演員化妝換裝。囝仔宮的廟埕一年到頭從早到晚都有吃有玩的,跑跳爬樹捉迷藏玩累了,到旁邊吃碗點心,再鑽進戲院去看戲,時不時可以看船下水搶糖吃,真是名副其實的囝仔(小孩)宮。

【楊桃湯】囝仔宮廟埕邊有一攤專賣楊桃湯的老攤子,老人每天挑選楊桃削楊桃熬湯裝桶來賣,許多騎三輪車的車伕停下三輪車叫楊桃湯喝,老人手持長湯匙舀湯速度飛快,車伕們喝完碗一放就踩著三輪車走了,老人賣的楊桃湯據喝過的人說是一絕,可惜老人的兒子沒有繼承,囝仔宮口的楊桃湯遂成為傳說。

【夜市】囝仔宮的廟埕每到夜晚會搖身一變,變成全安平的民生集散中心──夜市。除了白天廟埕邊固定的小吃點心攤販,到了黃昏時候,其他攤販都紛紛出現,有拉車來賣肉圓魚丸湯的,有打拳賣膏藥的,有說書的,有剉冰、棉花糖、糖葫蘆、捏麵人,還有種類繁多的小吃,全盛時期每到夜晚,廟埕上的攤販多達一兩百攤,有些是安平其他角頭的攤販來擺的,有些是外地進來的,熱鬧非凡;夜市後來因為廟埕面積縮減而往西南方遷移,移到窯尾社南緣運河邊一帶(今古堡街南端活動中心停車場),後來攤販漸少漸減,安平的夜市就此消失。現在囝仔宮廟口的友愛鹽酥雞攤,據說是從夜市移至運河邊的晚期開始來安平擺攤,後來又移回廟口,至今每周仍有兩天來擺攤。

【戲院的華麗年代】全安平最早的露天戲院「水族館」位在海頭社,後來擁有最多家戲院的角頭卻是囝仔宮社。囝仔宮廟埕西北緣有安樂戲院,後來易主改名為封安戲院,位在今古堡街王船館的北邊樓房,同時期安平路上還有一家安麗戲院,位於今世珍商行的位置。或許因為有戲院的緣故,從前的囝仔宮社似乎特別有一種歌舞年代的富麗氣息。封安戲院下方有一家叫「潮客」的水果攤,隨時去都可以吃到新鮮的各季水果,削好切片裝袋,像現在夜市的水果攤一樣;因為阿祥的父親跟封安戲院的老闆是好朋友,家裡總有整疊的戲票,他去看戲一直都是看免費的,跟家裡討錢都是為了要去潮客買水果帶進戲院吃。戲院從最早放映院線片,變成二輪三輪戲院,後來甚至不知道播映的是幾輪的舊片甚至牛肉場黃片,最後仍因經營不善而宣告倒閉,成為安平人獨有的記憶。農曆十五汽車撞大船以前囝仔宮南側運河路與運河之間,並沒有緩衝的腹地(現在安億橋旁的停車場),每到農曆十五大潮水漲船高,停靠運河邊的大船有時船首會浮上陸地,硬是橫亙在運河路上,小型三輪車閃避一下就過了,正巧運河路是公車行經的路線,有時公車閃避不過,就會在路上撞到船;後來運河往南移,多出一塊緩衝地,「農曆十五汽車撞大船」的景像也不再復見了。

【拆王船館】從前公車進入安平之後的路線是走安北路往西,逆時針繞古堡,接國勝路往南,再沿運河邊向東接回安平路,但國勝路相當狹窄,尤其古堡西邊的舊城牆,時常被公車擦撞剝落;市政府因為國勝路的彎曲狹窄,計畫從安北路沿古堡東側到運河邊,拉一條南北縱向的直路,地圖上的線一畫下去,正好畫過妙壽宮西廂房及祀奉王船的王船館,拆民宅事小,拆廟茲事體大,政府決心要拆廟鋪路,有人支持,也有部份居民認為廟不可隨意拆遷,因此政府提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後來不知道誰想出了擲爻的點子,由市府人員來妙壽宮祭祀擲爻,如果神明同意就拆王船館;擲爻的結果神明同意拆除王船館鋪設古堡街,於是神明與市府都成功下了台階,古堡街直接切過囝仔宮的廟埕,隨著廟埕面積縮減,盛極一時的夜市也散了,戲院也倒了,華麗年代的囝仔宮就此走進歷史。

安平角頭巷談 #005【窯尾】

窯尾的故事來了,位居安平西南角,窯尾社腹地最小人口最少,或許是烏特勒支堡舊址的桂子山加持,故事奇妙地籠罩在一股怪誕的氛圍中,刻劃出窯尾的人與神,面對鬼神之事淡然自在的態度。

採訪時間 2013年7月 採訪口述 阿祥

【三個灰窯】
「窯尾社」全名為「灰窯尾社」,灰窯意指蚵灰窯,從前安平有三座蚵灰窯(詳參【十二宮社】篇),燒製蚵灰供造船、建築、殯葬使用,最早的一座蚵灰窯就位在今窯尾社,從前有習慣稱北邊為頭,南邊為尾,所以三座灰窯最南邊的一帶就稱「灰窯尾社」,即今日的窯尾;窯尾的蚵灰窯已經完全消失,沒有人知道遺址所在,只剩地名提醒人們那裡曾有一座全安平最早建立的蚵灰窯。

【金城與億載里】
窯尾社是安平六角頭中,最小的一個。從前安平人口中的安平,指的是運河以北的區域,運河以南在民國70年代以前,還是整片魚塭,只有億載金城周邊有零星的二十餘戶張姓及李姓人家,因生活、上學、工作都在安平,所以億載金城周邊的區域劃歸窯尾社管轄。民國72年五期重劃區填漁塭造陸,新編鄰里行政區時,皆以大路名命名(怡平里、華平里、育平里…等等),8個里中,只有「億載里」的里名並非出於路名;原因是新編行政區域時,窯尾社金城里的里長建議以「億載」為億載金城周邊區域的里名,以兩里名合稱「億載金城」,誌此區曾經是窯尾社的一部份。

【同姓的橫屋】
窯尾社的人口結構相當單純,原居民僅僅六姓。本來因人口稀少腹地狹小,居民在墳地外圍散住,後來子孫漸多,增建的房子逐漸形成橫排,從墳地向外側一排排橫列(似同心圓),共約四、五排,且居住在同一排的,多為同姓親戚;要到窯尾社找人很容易,先找到同姓氏的橫排,隨意問一間都可以輕鬆找到人。

【百無禁忌】
安平是一個古老的聚落,自然產生許多鬼神傳說,也是個相對保守的地方,大人遇到墳墓常要繞道而行,也會編出許多故事嚇阻小孩接近墳地;只有窯尾的居民百無禁忌,小孩常在墓地玩耍。雖然囝仔宮社就在隔壁,但角頭與角頭間涇渭分明,不同角頭的小孩鮮少一起玩,比起角頭間的無形界線,人與鬼之間的的距離反而接近許多。

【古井】
窯尾社有一口古井,是安平地區少有的淡水井之一,古井的位置在從前的烏特勒支堡下,一說是鄭成功軍隊圍攻城堡時挖掘,另一說則更為久遠;城堡荒廢之後逐漸成為墓葬區,因為歷史悠久墳地擴張,古井現在已經在墳墓的包圍中,2011年市府修葺一條小徑及入口牌樓,讓古井不至湮沒在荒煙蔓草中。傳說古井的水平時是淡水,在兩種情況下會變鹹水;一是月事期間的女孩子接近取水,另一是旁邊的墳地有異象發生時,水的味道也會改變;至今窯尾社人仍津津樂道的是,當年修建角頭廟,完全仰賴窯尾古井,全程沒有使用一滴其他地方的水。

【灶腳裡的厝邊】
阿祥還是小孩的時候,有一次去家住窯尾社的同學家玩,忽然尿急想借用同學家的廁所,同學告訴他往屋後走到廚房,開燈就會看到;從前的房屋較低矮,採光也不良,通常只有屋子前側的客廳較亮,阿祥走進廚房,在一片漆黑中點亮燈,廚房亮起那一瞬間,他嚇到差點尿褲子;在廚房裡,廁所和同學媽媽平時洗菜煮飯的灶台中間,大大方方坐落著一方墓塚,還有完整清晰的石碑,像是它本來就應該在那裡一樣理所當然,但理智上卻令人感到違和。阿祥顧不得小便,衝出來問同學家裡怎麼會有那個東西,同學卻相當淡然地回答「阿嘿本來就置遐」,從此阿祥去那個同學家玩,再也不敢借用廁所。估計應是時間久遠,擴張的墳地離民居越來越近,窯尾社因腹地狹窄,家中成員增加擴建房屋時,因無地可用才將墳塚也包入屋子裡,家中成員和墓塚共同生活,久而久之也習以為常;以此小故事佐證窯尾人的百無禁忌。

【弘濟宮小故事】
弘濟宮內,奉祀金、溫、池三位王爺,其中最早的主神池王爺據傳跟隨鄭成功軍隊來台,在渡海期間擔任媽祖前鋒,後落腳窯尾社,解甲落戶的居民搭建一間草寮「代天府」供奉,是為安平最早的宮廟。三位王爺中,金王爺精通地裡堪輿,池王爺醫術精湛,所開藥單對症靈驗無比,但只要居民的疑難雜症事出鬼神,池王爺就會告知找錯人了,原來溫王爺專管超自然事件。受訪者窯尾楊阿伯的二哥十六、七歲時,因突發膽結石住台南共和醫院,楊媽媽的手帕交到醫院去看他,看見持續昏睡中的楊家二哥,驚覺這個小孩似乎快救不活了,她告訴楊媽媽應趕快回安平求王爺救孩子,楊媽媽遂回到窯尾王爺館請乩身問事,王爺館告訴她應請池王爺開藥單,楊媽媽轉往弘濟宮請池王爺降駕,池王爺隨即說楊家小孩的病要問溫王爺,溫王爺降駕了解情況後,畫了一張符令交給楊媽媽,交代貼在楊家二哥的額頭,不可掉落,並且要請溫王爺金身放在病床頭,若撐過午夜,孩子就平安了,屆時再回弘濟宮請示。是夜楊阿伯在醫院看顧二哥,接近午夜時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昏睡中的二哥竟然揚起一手大力敲在床沿,年紀還小的楊阿伯感到害怕,正要推門出去叫父親,楊爸爸就開門進來了,兩人看見床上的二哥眼睛沒有睜開,一手插腰,緩緩舉起另一隻手做出撚鬚的動作,神情完全不同於平常,楊爸爸馬上明白是溫王爺降駕了,遂請王爺在兒子的身體裡輕些手腳,怕病弱的小孩身體承受不了神威。過沒有多久神明退駕,楊家二哥醒來後病痛全癒,對楊爸爸說,他這一覺睡得好飽,渾然不覺自己其實已經昏睡數日;楊家二哥後來平安度過一生,安享晚年。

【離去的神】
人稱安平有三大公廟,其實從前的安平有四大公廟,香火鼎盛至今的是天后宮、大觀音亭、城隍廟,較不為人知的就是窯尾大眾廟。從前在海墘有小廟,船隻出入都會祭拜,祈求海上作業平安,香火盛極一時;後來出入的人漸少,廟宇香火逐漸沒落,甚至一度廢廟,有時會到安平來撈魚苗的四草人看見,不忍心神明被棄,遂請神至四草大眾廟安身,是為大眾廟的第六元帥岳元帥;再往後窯尾有人重新整修大眾廟,去四草大眾廟請神,但岳元帥不願再回安平,至今仍落戶四草大眾廟。

 

安平角頭巷談#004【王城西】

採訪時間 2013年6-7月

採訪口述 阿祥

受訪者 阿丰伯 阿祥

【記憶的王城西】
王城西這裡的故事口述者,有阿丰伯與阿祥兩位:阿丰伯雖然住在海頭與十二宮的交界,但說的故事都以王城西為舞台,因此將他口述的部份歸入王城西的巷談;阿祥的丸奇號烏魚子現址也不在王城西,但他從出生到結婚前一年,一直都在王城西社的漁民厝裡度過,雖然新家與舊家是五分鐘之內可到達的範圍,對阿祥來說,充滿回憶的漁民厝、兒時遊戲其中的王城西更像是「家」,因此王城西的故事裡,有濃濃的鄉愁氛圍。

【消失的王城社】
從前曾有「王城社」。在1907年日本人財藤勝所畫的安平市街全圖上,標有七個角頭,「王城社」位在王城西社裡面,範圍約略為古堡北邊兩排漁民厝所在。

【王城西的鹽】
日本戰敗時,阿丰伯25歲,做鹽工的工作。安平在日治時期有兩家鹽公司,其一是大日本製鹽株式會社(在今蠟像館),另一是台灣製鹽株式會社(今『夕遊出張所』附近),雖然同是日本公司,但鹽的製法不同,生產出來的鹽也不同;大日本製鹽公司的製作方式是曬鹽,其鹽區為布袋北門鯤鯓一區,鹽埕竹子港一區,安平和順灣裡一區,鹽曬好都要用小船(『布咚仔』)集中到安平的鹽倉庫,有日本貨船來載運;台灣製鹽公司的鹽是煮的,引海水煮成濃鹹的鹵水,再煮出細鹽,公司規模相當大,有上百人在煮,煮出來的鹽算是高級品,用草包裝好專送到北海道。後來國民政府接收兩家日本鹽公司,但不懂製鹽,還被台籍的工人們看不起;時因港道淤積,大鐵船已無法靠岸,船隻改集中到今魚市場加油站一帶。

【日本管理者的「鬆」】
日治時期港道逐漸淤塞,貨船無法靠岸,海頭社有開小船幫日本人轉運鹽到外港大船賺錢的業務,且相當興盛,載運的鹽專送北海道,貨船從日本載昆布、罐頭、日用品來,換載鹽回去;有一次遇到強風,貨船先去高雄及布袋港卸載,過程中有兩百多箱梨子罐頭,被船上的台灣工人偷吃了48箱,日本人一向嚴格、很有條理,沒想到對此事日本人竟然只說「叫他們不要這樣」,一時蔚為奇談。

【船公司與軍伕】
日治時期運貨往返台日有三間船公司,分別是三井、大一、丸一;戰爭時期也有招台灣人去南洋做軍伕,因報酬好,有人自願去,招募方算是民間公司,而非日本官方。當是若是分配到美國有發動攻擊的馬尼拉等地,很多軍伕都沒有回來,到新加坡等地的有人回來。

【王城西的有錢人】
安平兩位首富都住在王城西,都在王城西社蓋了豪華的大宅,一是王雞屎洋樓,另一是盧經堂宅,相對於盧經堂的神秘,王雞屎的故事是安平人津津樂道的。因為王城西的洋商多,有很多通譯工作,王雞屎頭腦好,想出有生意做,因此學習通譯經辦也兼做工頭,跟外國人關係很好,甚至拿到鹽的專賣權。他賺了錢之後想蓋大房子,因為安平很西化,所以請師傅蓋洋樓,但有專蓋台式建築的師傅說自己的工藝也很好,於是他請了兩批工人,一批蓋洋樓,一批蓋台式建築,同時一起蓋,有競爭也會蓋得更好;後來蓋成的王雞屎洋樓,就有了半中半西的風格。王雞屎不只有錢,地方關係又好,同時樂善好施,曾幫助很多人,是地方上的大善人,他死後地方人將之神格化,塑像放在廟中,因此王城西的角頭廟西龍殿裡,有王雞屎做土地公。

【漁民厝的回憶】
古堡北方有一道舊圍牆,牆的南邊是日本宿舍,北邊有一條巷子,那是安平的第一批國宅,同一規格樣式,老人都叫那條巷子兩排矮屋子為「漁民厝」,沒有人知道原因,連阿祥媽媽也不知道,阿祥家是最早進去住的。住同一條巷子的人,一天24小時都生活在一起,都靠同一片海在生活;隔壁家討海回來,阿祥的爸爸是漁市場的大盤,阿嬤是菜市場的零售魚攤,再隔壁是補網的,一件網子從巷子頭拉到巷子尾,整條巷子裡的歐巴桑都是補網工,巷子裡就是補網子場,再隔壁有網具行,專賣網索零配件,還有收魚苗的、賣木炭的、在兵工廠(做橡膠製品雨衣雨鞋蛙鞋的203連勤兵工廠、三愛玩具)上班的,因行業特殊,所以那裏的人彼此照應,不分日夜;小孩都是整條巷子裡的大人在顧,爸媽不在可以去鄰居家吃飯,搗蛋了有老人家管教,大人出門工作,有鄰居可以幫忙交整條巷子的水電費,還有下雨天負責收整條巷子衣服的,整條巷子大家都沒在關門的,後來阿祥爸爸為了做生意,需要知道台北的行情,牽了巷子裡第一支電話,買了巷子裡第一支電線桿…漁民厝裡的點點滴滴,直到85年阿祥家搬離巷子,老鄰居也陸續搬走,現在整條巷子都是新住戶了,情感的連結瞬間消失了…。

【安平有隻白老虎】
安平歷史悠久,地方雖小但墳墓很大,現今被安平路切開的三堆墳墓(烏特勒支堡舊址、天主堂後方、盧經堂宅旁)從前都是同一堆,墳墓有小徑,往來王城西與灰窯尾最快的捷徑就是墳地裡的小徑,要不就得繞遠路而行。在王城西社的大戶人家盧經堂宅旁有大榕樹,阿祥阿嬤說有隻白老虎就住在榕樹下,專吃小孩,如果不想被吃掉,就要繞路而行。轉述給同學聽,同學都吐槽他,但阿祥從來沒懷疑過阿嬤的話;直到有一天在生物課本上看到老虎是黃的,想起阿嬤說的老虎是白的,雖然長大後知道老虎是真的有白的,從那時起他就半信半疑了;後來才了解從小安平的媽媽們就因為怕小孩沖煞,不准小孩去墳墓地,阿嬤才編出一套白老虎的說法,企圖嚇阻調皮的小孩,只是為了阿嬤口中活靈活現那隻白老虎,阿祥跟同學不知道吵過幾次架。

【東興羊圈】
因為離水岸近,所有的洋行都在王城西社,也因此在貿易極盛期,王城西的風景與安平其他角頭大不相同。貿易由盛轉衰之後,洋行一一沒落,成為廢墟;阿祥的同學有一天告訴他說東興洋行是他們家的羊圈,阿祥心中存疑,到東興洋行去看,前面就是大片魚塭草皮,同學的阿公養羊,草皮上整片都是羊,滿滿的一兩百隻沒人在顧,傍晚了阿公才來把羊趕進洋行廢墟過夜,果然是名符其實的東興羊圈。後來政府整修洋行重新開放,羊圈無聲無息地就消失了。

【安平人的古堡】
從前的古堡那裏,沒有史蹟公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收費,有很多樹,從前的的海關總署有合作社,老人小孩都會去那裏散步、玩耍;整個安平的地下都是沙,只有古堡那裏有土,小孩想去「控番薯」時,都去那裏挖土。有一天古堡被圍牆圍起來了,開始收費了,安平人一下子就少了一座公園,安平孩子沒有了遊戲場,「古堡變得一點都不好玩了」阿祥說。

安平角頭巷談 #003【十二宮】

採訪時間 2013年5月
採訪口述 阿祥

受訪者
卓先生(三靈殿榕樹下牛肉湯老闆叔父)
莊先生(蚵灰窯頭家的弟弟)平生路甘仔店頭家
有明伯(老討海人)

十二「宮」或十二「間」?港仔尾社人稱十二「宮」為十二「間」;據說早先在港仔尾社,有十二戶人家較特立獨行,跟社內人不合,後來這十二戶人家把港仔尾的馬府大帝請出,自立門戶變成十二「間」社。而十二宮社人舉證古時的香爐上明寫著十二「宮」,駁斥港仔尾人的說法。因十二「宮」與十二「間」閩南語發音雷同,而兩種說法在安平早已流傳有時,難以辨別孰是孰非。

港仔尾與十二宮的兄弟社十二宮的主神馬府大帝自大陸來台時,原定要去港仔尾,船到港仔尾岸邊,馬府大帝一腳踏下船時發現廟裡竟已有主神,遂決定另起爐灶;同時船上共有三尊神,乘船繞行安平尋找落戶的地點,船到囝仔宮,朱府朱朝明下船落戶,繞到乾隆海堤邊的王城西,通府下船落戶;船至十二宮的角頭廟,土地公(十二宮最早的主神)出迎,對馬府大帝說「我等你好久了」,馬府大地遂下船落戶,成為十二宮社的主神。

消失的灰窯安平從前有三處灰窯,分別位在安平人稱「五百巷」的民權路一帶、窯尾社一帶、及今安北路與平生路交叉口的蚵灰窯遺址。灰窯以蚵殼為原料,燒製蚵灰供建築業使用,燒蚵灰時要看天氣,以蚵灰窯遺址的灰窯為例,因位在聚落北邊,南風天較適合燒窯,如果選錯時機,北風會讓整個安平籠罩在煙霧中,且一燒就是三四天的大工程,安平的老人家都有被燒蚵灰時的煙「英」得受不了的共同記憶,但小孩子都很期待燒蚵灰時,可以拿家裡的番薯去烤。後來因水泥出現,漸漸取代蚵灰,安平的三座灰窯漸次消失。民國九十幾年時,市政府想要示範傳統產業,重新讓安北路的灰窯點火燒蚵灰,一下子整個安平烏煙瘴氣,鄰近的菜市場自治會都衝出來罵,此後安平的灰窯正式走入歷史。

「經(捶打)」油灰油灰是古早時代的填縫劑,由純天然成分製成。安平因討海人多,造船相關產業興盛,其中之一就是製作油灰,從前的船是木製,需要油灰來填塞木板間的縫隙才不會漏水。當時只有一間製作油灰的工廠,老闆是今三靈殿榕樹下牛肉湯老闆的曾祖父。製作油灰要先跟灰窯買蚵灰,篩選最細的灰出來,加入桐油以人工反覆捶打至Q彈,拿起來切成塊狀,再加一遍桐油捶打混合均勻;主要供應造船業使用,瓦縫及棺材的接縫也有使用。後來窯尾社新開一家製作油灰,台南也有一家;晚近開始機械化時代,安北路蚵灰窯莊家原來是燒蚵殼的,民國六十年左右也引進機械製作油灰,人工的漸被淘汰。後來價格低廉的合成填縫劑接著劑引進,安平的油灰產業也消失不見。

五百巷的外國人墓有明伯的母親過世,要刻石墓碑,他跟叔叔說要去台南訂做石碑,叔叔說家裡有一塊大石碑,合用的話可以直接拿去打石店請師傅磨過重刻,有明伯去叔叔家要搬,石碑竟出人意料的大,上面寫滿不認得的字,叔叔說是整理五百巷家裡時挖起來的。後來有明伯送石碑到打石店,店家說長輩母親用這麼大的石碑不妥,打好一塊一般尺寸的跟他換大塊石碑。原來叔叔挖起來的石碑是以前外國人墳墓的墓碑,非常大塊,而五百巷一帶(今民權路)從前是外國人墳墓。

十二宮神蹟小故事「收黑珠」安平的三媽祖和馬府大帝曾結伴出巡至金門,到金門時經過五嶽宮,宮中排行第五的曾府大帝看見了兩人,覺得兩人儀表非凡便追出門,請三媽祖和馬府入廟喝茶。當時金門人生黑珠(一種皮膚傳染病),沒有藥可醫,嚴重的會致命,曾府請三媽祖和馬府出藥方,兩人原本推託,但還是一人出一味藥方,馬府出的是香蕉的嫩心(金蕉頭),三媽祖出的是白石榴,兩項一起煮水喝,曾府看藥方平常質疑藥效,兩神沒說什麼就走了。後來曾府讓村民試藥,村民病竟皆癒,曾府說出藥方由來,金門人遂打造大金爐送給十二宮社。

十二宮角頭廟的關聖帝君故事安平是眾神的家,常有廟裡做醮或神明出巡,十二宮的關聖帝君向來都只有名牌沒有本尊坐轎出巡,和其他角頭神明動輒大展神威相比,似乎不夠風光;原來關聖帝君本尊不能出門,是因為個性過於正直剛烈,會沿路處理邪魔歪道,反而造成邪魔歪道擾亂人間,所以關聖帝君都是名號出門警告一下,本尊並不出巡。十二宮社為關聖帝君做生日時曾演三國志,演到關羽斬顏良一幕,演顏良的演員發現對手演員不對勁,一刀掄起落下竟斬破戲台,原來是關聖帝君看得入戲,真的降駕舞台上欲斬顏良,幸好顏良跑得快,才沒出事;後來主神馬府大帝罵了戲班一頓,並告誡此後不可再演三國志。

石將軍故事從前安平天后宮叫天妃宮,位在今石門國小後方,曾有一對男女去天妃宮拜拜,當時廟公說有事要出去一下,請兩人顧廟,但廟公卻一去不回,兩人因為答應了廟公所以不敢走,竟留下來顧廟顧到老死,後人感念,遂刻吳將軍(男)柳將軍(女)兩個石頭雕像;另有一說今民權路尾地帶常氾澇,地方人決議刻兩尊石將軍去鎮水,後又將兩尊將軍請回媽祖身邊,至今仍在天后宮裡。

圖為十二宮社的角頭廟三靈殿

 

12宮

 

安平角頭巷談 #002 【海頭】

採訪時間 2013年5月

採訪者 阿祥(丸奇號烏魚子頭家)

受訪者 莊伯伯(平生路金紙店頭家)
受訪者 李伯伯
受訪者 莊伯伯(廣濟宮主任委員)
受訪者 有明伯(牛伯仔,老討海人)
受訪者 「水族館」第三代

 

海頭社的由來海頭開始集社的時間約可上溯至荷蘭時代。荷蘭人來台灣開墾時,需從中國進口「中勞」來做工,因此當時從華南沿海一帶有不少中國人來安平上岸,因當時海頭地勢較高,且因舊港嘴位在海頭的北邊,人多聚集於此,有集社之實卻無集社之名,地方人士遂向荷蘭政府申請結社;結社時因來自福建鎮海人多,又是安平最早的集社,所以取名「海頭」,至今仍是安平第一大角頭勢力。

安平三點金從前流傳安平有「三點金」的說法,因安平是台江內海外緣淤積的沙洲,從無到有,三點「金」指的是三個隆起的小山丘,謂其地勢高而占有發展的先機(地利)。安平三點金分指窯尾的烏特勒支堡(今安平古堡西南方的明清古墓區一帶,安平人稱『桂子山』)、安平古堡、海頭。故至今老一輩海頭人仍會自豪地說「海頭是安平三點金」。

海頭廣濟宮=龍虎宮?安平人習稱海頭廣濟宮為「龍虎宮」,因從前廣濟宮與四草北汕尾的龍皇宮有聯香之誼,從前的港口沒有燈塔,討海人夜間討海都倚賴龍皇宮和龍虎宮的燈火指引方向,從海上往陸地看,正好兩間廟分立龍(左)邊與虎(右)邊,安平人於是沿用討海人的稱呼至今,少稱為廣濟宮。日本時代祀奉媽祖的天妃宮被廢,地方人士不忍媽祖流落街頭,將媽祖請至各角頭廟供奉,以擲爻決定三尊媽祖去向,當時大媽祖遷至海頭龍虎宮,二媽去港仔尾,三媽本要去王城西社,後又移至囝仔宮;直到光復後重建天后宮,三尊媽祖從各角頭廟請回天后宮供奉,至此三尊媽祖仍沿舊習分別由三個角頭管事,其中大媽祖事務由海頭社執掌,也是海頭人自豪之處。

媽祖的小故事明鄭成功渡海來台時,從湄洲帶來三尊媽祖,後來鄭克塽降清,湄洲人渡海來討回媽祖,當時大媽祖降駕說不希望看見人民起紛爭,表示願意回去湄洲,二媽祖也隨之回去,只有三媽祖說希望留下來,所以現在天后宮祀奉的大媽祖其實是當時決定留在安平的三媽祖。

烏魚事件大約八十年前,安平的船隻都在海頭出入,有囝仔宮人捕獲烏魚,漁船停靠在海頭,正好有海頭小孩番仔義拿著一條烏魚,囝仔宮的船主說小孩偷魚,小孩說是撿到的,雙方各執一詞,事主以偷魚名義教訓小孩;海頭人聽說囝仔宮的人打海頭小孩,欲找囝仔宮方面討回公道,後演變成雙方械鬥,感情極不睦,嚴重時有嫁到囝仔宮的海頭女兒回娘家,竟被當做是間諜攆出去的事發生。安平人稱為「烏魚事件」。

海頭的酒家史清朝時期,安平有四間酒家,且都集中在海頭社,分別是荷蘭樓(位於當時的港邊)、石門樓(今效忠街21號)、江山樓(廣濟宮前)、紅毛樓(今中興街梳妝樓),而台南沒有酒家,可見海頭的繁華程度。當時大帆船靠在海頭港邊,還要換小竹排將貨物運入港道,在海頭也有不少人從事轉運工作;後來港道逐漸淤積,大船無法停靠,日本人在南方開新運河,港口也改至囝仔宮一帶,海頭的酒家自然衰微,盛極一時的歷史於是結束。據聞酒家繁盛熱鬧時,曾有許多不堪酒女生活或被賣身酒家的女孩在廣濟宮前的大榕樹上吊自殺。

安平第一家露天戲院日本時代,安平有第一家露天戲院「水族館」,就位在海頭社,約略在今效忠街30號一帶,當時看一次電影五錢。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來台,不久發生228事件,露天戲院主人因播放電影,被當思想犯抓去槍斃,戲院也於是關門,連帶曾請戲院主人去修理放映機的朋友也被關了五年。

(圖為海頭廣濟宮前照牆,阿龍大德提供)

 

海頭

安平角頭巷談#001 【港仔尾】

採訪時間 2013年5月7日採訪者 阿祥受訪者 張大哥(50多歲,靈濟殿乩身)

港仔尾的由來過去印象以為因日本人開安平港,此地帶位居港口盲端,故名港尾;但港仔尾名稱其實來自古代(約為清領時期),有一條天然河溝自台江海頭(約在今民權路與安北路岔路口附近)往南伸,經過今石門國小通到水仙宮(今安平四九咖啡旁木材廠),因聚落位於河溝終點故名港仔尾。

港仔尾人多自福建來。

港仔尾的特殊行業「乩身」閩南語「乩身」,即俗稱「乩童」。港仔尾號稱全國乩身人口比例最高,因以前公廟多、神明也多,所以為神明代言的乩身也相對多;當老乩身要退時,神明會降旨要「抓乩」(新選乩身),而極盛時期在港仔尾最多同時間有27-28個乩身。

港仔尾眾多的公廟水仙宮祀水仙尊王、伍府恩主公、大道公廟祀保生大帝(已在運河裡)、北極殿祀玄天上帝(僅存強棒友魚對面私壇)

港仔尾的「冇某寮」從前港仔尾有王姓大戶人家要幫港仔尾主神伍府恩主公建大廟,當時建了規格(四點金)的廟宇,超過主神的等級,神坐鎮不穩,而致港仔尾地理開始敗壞,有一說「空茫」,人口逐漸有出不入,人丁減少;由於人口凋敝,許多男人沒有娶妻(羅漢腳仔),集體住在廟後,類似單身宿舍,稱「冇某寮」,當時行為浪蕩、花光祖產事多,因此港仔尾許多人家因此倒房(斷後)。後請等級更高的北極殿玄天上帝入主鎮煞,經歷六十年港仔尾地理終於慢慢甦醒,然港仔尾有許多無人繼承的空地空屋,大約到日治時期,地方大老決定將港仔尾空地空屋放領,海頭一帶有人過去落腳。

聯香社從安平有六角頭開始,每逢港仔尾做醮,海頭的神明皆列為上賓,反之亦然;古早時海頭人和囝仔宮人發生衝突,演變成兩個角頭械鬥,結果港仔尾人也與囝仔宮人交惡。原來因最早從福建來台時,港仔尾神明和海頭神明有聯香之誼,人稱海頭與港仔尾是聯香社(類似兄弟會或金蘭會),因為神明感情好,至今兩個角頭交情也特別好。

採訪時間 2013年5月11日採訪者 阿祥受訪者 葉仔(70歲,做大厝)

港仔尾的特殊行業「做大厝」過去在安平六個角頭當中,唯獨港仔尾有做大厝(棺材)行業,且相當興盛;最早的原料可能是由大陸過來的福州杉,後來都是「水流材」,位於水路之尾的港仔尾設有大型圓木堆置場(位於今延平街2號一帶)。台灣最早的兩間棺材廠(其一名為『謙福』,位在今延平街至效忠街之間,另一在石門國小後方),規模大至橫跨兩條街道間,都位於港仔尾。當時棺材都是純手工製做,需要大量人力,一間棺材廠約有一兩百個工人,師傅、小工的人手都直接在當地找,才形成港仔尾有大量人力「做官」(做棺)的特殊背景。做好的棺材通常用牛車載運到外地,如果路途遙遠,師傅會揹著工具徒步走到喪家的村落去製做,對當時棺材廠的師傅而言,走個一兩天是家常便飯。全台灣的棺材製造業都是從安平這兩家棺材廠分支發展出去,台東最早的棺材業則是因為安平的師傅跑路到台東落腳,繼續從事原來的職業而來;同為木作類型的手工業,連帶家具業以及製船都是從棺材業延伸來的。

(圖為阿祥與張大哥於靈濟殿前)

 01

安平角頭巷談#000 – 寫在之前

安平角頭巷談系列的緣起,是丸奇號總舵主阿祥某天突然靈光一閃,覺得自己生為安平人死為安平魂,怎可對安平各角頭割據史蹟不甚了了,於是開始走探廟口,訪問在地耆老,希望藉由長輩口說的故事,拼湊出安平各個角頭的風貌,以為小小野史。既是巷說野史,或與正史略有出入,或各角頭說法各異,期望看倌莫要嚴肅待之。

關於角頭「角頭」與早期漢人移民史有關,可用「社區」或「祭祀圈」來理解;由同姓氏或同鄉的移民,或由信奉共同神祇、祭拜同一角頭廟的居民組成。所以角頭與角頭之間,也偶有因各自的主神彼此交好,連帶居民關係也較緊密的情形。

 

 

地圖為安平角頭踞地

安平道路簡圖 - 小

南吼在安平 (三):我們想要南吼音樂季,拜託!

oyster

 

在安平辦一場常態性的大型演唱會, 應該不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老街、美食、海灘、觀夕…, 公部門或商家社區有力人士, 應該有人想過, 但一直沒有人真的跳出來, 這次會有人夥同一干人犯, 挺身而出當出頭鳥, 其來由並非安平, 而是在更南方的一場意外而生的小搖滾, 2012年7月21日, 沒錯, 就是高雄的蚵寮漁村小搖滾!

一開始是主辦的公關Kirin打了通電話, 找上的是台南麵包車樂團的主唱謝銘祐(我們管他叫OA, 黑仔啦!), OA也不以為意, 反正就是一場演出。 沒多久, FB的粉絲頁出現了演唱會的吉祥物—浮球人, 以及關於這事兒的來龍去脈, OA發現其中令人髮指的過程, 關鍵竟是「意外」! 這得從一場酒敘談起…., 某愛唱歌的大哥在當地一家很有味道的民宿—有寮三合院, 酒足飯飽之餘, 對著酒友們抱怨其美麗的家鄉—蚵仔寮, 竟沒有一場熱鬧的演唱會, 一旁以賣咖啡唯生的老友打蛇隨棍上, 呼喝著來一場吧! 在高雄市區工作, 祖厝在地, 平時愛打抱不平也愛獨立音樂的小女生Kirin, 帶點微醺的語氣, 興奮地自告奮勇包攬企劃及廣邀樂團的工作, 像病毒感染般, 所有在場的人都發熱了起來, 脫…, 沒有脫, 大聲嚷嚷著, 想好了地點, 設定了時間, 並在三個月內, 從募款、組織義工、申請場地、詢問路權、設計網頁及文創產品、舉辦活動、淨灘、詢價、邀集各路英雄好漢、上媒體宣傳、規劃攤商到演唱結束, 完全不假他人, 全由社區包辦, 不求公部門資源(要就照規矩申請), 當日原本不讓政治人物上台的, 勉為其難地讓慕名而來的大家長菊姐上台, 但只讓她寒喧, 不給冗長致詞, 攤子收入全做公益, 他們得到的唯一回報就是「爽」!

OA夥同麵包車與大員人力工作室及安平的鄰居們, 帶著敬佩的心情到了當地, 設攤、演唱到玩樂,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切, 就是熱情、熱情、很熱情! 除了詳盡的在地導覽, 美麗的南灣夕陽, 最令人感動的是一大票社區居民組成的義工團, 沒有抱怨, 跑東跑西, 讓活動相當地井然有序, 從他們的眼中我們真的看到了「驕傲」! 而這一切, 也深深地在我們心臟的小角落, 埋下了南吼的種子…。

「安平海吼,為天下奇。自夏徂秋,厥聲迴薄。以其在南,謂之南吼!—連橫」自古就有記載的安平風浪, 就要從西元2013年媽祖生日之後翻騰了, 五月三日, 我們邀了一群好朋友, 在丸奇號烏魚子的工作室(我們稱其丸奇活動中心), 開了南吼第一次工作會議, 訂十月五日為南吼日(希望以每年或每二年十月的第一個周六為屆), 以南吼的期程為期程(夏秋之間), 希望像蚵仔寮的居民一樣, 我們想驕傲而有禮地在大家的面前, 用安平腔介紹安平給你們認識, We are family, you are welcome!

 

oyster02 oyster01

南吼在安平(二):六角頭與信仰

安平角頭

座落於台灣西南的小漁村安平, 在荷西明鄭之前, 除了西拉雅族的漁獵生活外, 大概只剩少數梅花鹿, 以及偶爾來訪的海賊吧! 現今所形成的安平, 其文化養成最深遠的應有二個部份 : 漢人與日本人, 當然, 這包括許多爭戰、建設及經濟活動。 但住在這以蚵灰與紅磚砌成住所的安平人, 帶著扁揚海口腔的強悍生命, 若要追溯其開端, 就不得不往角頭與信仰去探索…. 。

角頭, 以現代的角度解釋 : 台灣特有稱謂, 乃地方惡勢力, 在法治外統領地方的有力人士, 又有流氓之稱! 其實, 這說法來自閩南, 在舊時的安平, 有聚落、族村之意, 以現代話來說接近社區。 安平的發展始於市仔街(又稱市仔懸頂或安平懸頂, 為一鯤身的沙洲高處, 現安平老街 : 延平街), 在荷蘭人統治時期, 漢人通過通譯在此與荷人易物通商、談判。 後來, 漢人的數量隨明鄭而來驟增, 開始從市仔街往外擴散, 一開始有海頭社、灰窯尾社、王城西社, 不久又分出港仔尾社, 再從港仔尾分出十二宮社(應為十二間, 乃十二戶之意), 然後在現今古堡街接近港邊處出現海埔新生地, 聚集了以碼頭工作唯生的泉州人聚落囝仔宮社(囝字唸甘, 泉州音) ,六角頭於焉而成! 另有三鯤身(漁光島)居民也爭成第七個角頭, 所有居民的組成多來自閩南、金門、澎湖。

信仰, 除我們認知的宗教概念外, 在當時可能要超出這範圍許多, 舉凡政治經濟、文化、一般生活…, 無一不與! 公廟, 就在角頭文化裡, 扮演著一切仲裁的中心角色, 主宰生活步調、人脈走向、婚喪喜慶、地位榮譽…等, 無所不包! 除每個角頭有各自的公廟外, 也有共有的公廟 :天后宮 : 主祀媽祖, 原為鄭成功所建之天妃宮, 彼時位於安平鎮渡口, 現立一石碑於石門國小後門靠近安平市場, 毀於日軍入主之時, 死傷許多, 信徒將主祀神像寄祀於角頭各廟, 至民國51年擇現址重建, 79年又遭祝融, 現在的樣貌始於83年的重建!

觀音亭 : 主祀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及土地公, 位於觀音街33號, 相傳於西元1578年左右就有草寮供奉, 鄭成功復台後在荷人墓地旁修建, 民國77重建至今, 應是安平最古久的廟宇。

城隍廟 : 主祀城隍爺及其夫人, 從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 位於安平路121巷1號, 創建於西元1752年, 特別之處乃廟之門神為牛頭、馬面二將軍。

大眾廟 : 主祀大眾爺, 陪祀謝、薛、夔府千歲、萬應公。

文龍殿 : 又稱東土地公廟, 主祀土地公, 另陪祀媽祖、范、謝將軍, 此處媽祖與天后宮大媽、二媽、三媽不同, 為遭難遇救的漁民另行祀奉的船仔媽!

 

而角頭與各自的公廟, 也是這小社會最基本的架構 :

海頭社 : 位於延平街以北至鹽水溪, 西至現樹屋附近公廟為廣濟宮(龍虎宮, 安北路121巷10弄6號), 主祀保生大帝

灰窯尾社 : 現國勝街以南至港邊, 西至魚市附近公廟為弘濟宮(運河路40巷3號), 主祀金、溫、池府王爺

王城西社 : 安平古堡以西至海堤處公廟為西龍殿(國勝路35巷12號), 主祀池府王爺、同夫人、嘉千歲、太子爺…等

港仔尾社 : 現安億橋以東, 運河博物館周遭公廟為靈濟殿(安平路75巷18弄2號), 主祀伍府恩主公, 配祀保生大帝、玄天上帝、水仙禹帝、土地公…等

十二宮社 : 現安平市場以北, 東接近中華路公廟為三靈殿(安北路121巷15弄19號), 主祀馬府千歲, 另有關聖帝君、火德星君、虎爺、土地公…等

囝仔宮社 : 現古堡街頭至港邊公廟為妙壽宮(古堡街1號), 主祀保生大帝, 陪祀朱、蘇、李府王爺